”仁”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范疇,也是本篇的中心議題,圍繞“仁”與“不仁”在戰(zhàn)爭和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顯現(xiàn),孟子對其蘊含作了深入詮釋,進而闡發(fā)了他的民本思想、國家學說、教育理念、修養(yǎng)方法以及道統(tǒng)理想。
“仁”作為概念的提出,源于孔子,《論語》中論“仁”,因時因人因地略有不同,但其主要和根本內(nèi)涵在于“愛人”和“己欲立則立人,己欲達則達人”,側重的是“仁”的道德意義。本篇中,孟子對孔子的界定進行了調(diào)整,提出:“仁也者人也,合而言之道也。”也就是說,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就是“仁”,因此,從形而上的層面說,“仁”是人的“本心”,是受之于天的善性;從形而下的層面講,“仁”就是為人處世的具體道理。這樣,“仁”的外延由《論語》中的道德領域擴大到整個人生,其融具體與抽象、普通和崇高于一身的寬泛內(nèi)涵,經(jīng)過高度概括而簡單化了。
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也同樣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這和孟子的仁者治國不謀而合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,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,推動改革發(fā)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,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多更明顯的實質(zhì)性進展,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。
“人民就是江山,江山就是人民”,守江山,守的是人民的心,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。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。
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員,我們也要積極努力做好本職工作,關愛家人同事和朋友,為建設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強國添磚加瓦。